2010年8月,经北京市政府批准,依托北京印刷学院,北京绿色印刷包装产业技术研究院正式成立;2013年1月,研究院依法注册为独立的公司企业法人(以下简称:研究院)。2013年8月,经国家人社部和全国博管会批准,北京绿色印刷包装产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以下简称:工作站)正式设立。
一、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的基本思路
设站以来,学校领导高度重视,要求我们“用小平台做大文章”,按照国内顶尖高校博士后流动站的标准,把工作站建设成为学校引进和培养高层次创新型青年人才的高端人才平台;成为能够承担和完成国家和北京市重大研究项目的高端科研平台;成为与国内顶尖高校和高科技企业加强合作的协同创新平台。依据学校领导的指示精神,工作站遵循“小高精尖”的发展定位来开展博士后工作。
“小”是在规模上的限制,是指工作站博士后的招收坚持宁缺毋滥、宁少勿多的原则,实现招收规模与学校对高层次创新型青年人才队伍建设需求相适应、与学校对工作站工作的支持力度相适应。根据工作站“十三五”博士后事业发展规划,到2020年,工作站累计招收博士后人数控制在100人以内,平均每年新招收博士后控制在20人以内。
“高”是对博士后人才水平的要求,是指努力打造一支高水平博士后队伍。工作站以清华大学博士后水平为参照,坚持按照“高门槛”的标准、“高投入”的要求、“高水平”的目标和“严考核”的机制加强高水平博士后队伍建设,通过严格规范“招收、培养、考核、流转”等环节措施大力提升在站博士后的整体质量水平。
“精”是对博士后人才和科研结构的要求,博士后队伍结构和科研成果分布要与学校重点学科建设和重大科研项目需求相适应。工作站着力引导和推动博士后人才资源和研究成果向学校拟申请博士点授予权的学科聚集,向学校重大科研项目聚集,重点支持、优先发展。
“尖”是对博士后科研水平的要求,是指立足于尖端科学研究。工作站从深化博士后科研体制改革入手,做到“三个高度重视”:一是高度重视博士后在学科顶级期刊上发表论文;二是高度重视国家和北京市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国家和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和社科基金资助项目的培育和申报;三是高度重视解决重大现实问题、科技问题。
二、设站以来博士后工作的主要进展
第一,注重顶层设计,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博士后工作组织体系和制度体系。 2013年10月,学校领导审议通过了工作站整体运营方案和管理办法,工作站建立了博士后工作的组织体系和相应的制度体系。学校博士后工作实行上级主管部门指导,工作站与学校职能部门统一协调,研究院与学校各二级学院密切协作的管理体制。
第二,与清华大学建立了联合培养博士后的战略合作关系。通过双向选择,工作站为每位进站博士后配备两位合作导师,一位是北京印刷学院的教授,一位是清华大学的教授。我们与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信息与通讯工程、电子工程、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新闻传播学、设计艺术学、工商管理博士后流动站及其相关二级学院进行了联合培养博士后的实质性合作。
第三、主动出击,全面启动联合培养博士后的招收工作。我们坚持“点面结合,以点带面”。所谓面,就是通过网络宣传、参加招聘会等形式让尽可能多的博士了解和认识工作站平台;所谓点,就是以清华、北大等高校为重点,加强对北京各高校定点定向宣传招收博士收工作的力度。目前,学校在站博士后43人,全部来自清华、北大等985、211高校或行业顶尖高校。
第四、狠抓科研管理,博士后科研工作成效卓越。通过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疏导,举办创新论坛和学术沙龙、规范开题答辩、严格中期考核、统筹协调与清华的合作、收集通报学术信息、组织申报各类科研项目资助、组织参加全国博管会和北京市人社局主办的各类博士后学术活动等工作,积极营造氛围、努力创造条件,全方位引导、激励和督促在站博士后全力以赴抓科研、一心一意谋学术、坚持不懈搞创新,博士后科研取得重要成就。
截止到2017年12月底,有7位在站博士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有6位获得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和社会科学基金资助;有1位获得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有7位获得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其中一等资助2人;二等资助5人),有25位获得北京市博士后科研活动项目资助,有8位获得北京市教委资助科研项目。
在北京市属260多家设站单位(包括高校),2015年和2016年,在站博士后获得北京市博士后科研活动项目资助总人数排名第三,资助人数占在站博士后人数比例名列第一并遥遥领先于兄弟设站单位。
第五,积极创造条件,为学校高层次人才工程铺路搭桥。2016年7月,学校成立新媒体学院,其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第1位在岗教师,就是我校培养的博士后;2017年2月,北京地区博士后联谊会改选,全国博管会分配给北京市属设站单位(包括高校)的理事名额只有两个,其中一个就是我校的博士后工作站,我校推荐的在站博士后还成功当选北博联宣传部长。
2017年9月,经工作站推荐、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审核批准,我校校内博士后合作导师王关义(工商管理)、田忠利(艺术学)、杜艳平(机械工程)、房宏婷(马克思主义理论)、陈丹(新闻传播学)、刘益(工商管理)、李业丽(信息与通讯工程)、严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齐元胜(机械工程)等9位教授正式入选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相关一级学科评审专家。
2018年1月,在学校职称评定工作中,有6位青年学者被破格晋升为副高职称,其中有3位是我校培养的已出站博士后,占全校破格人数的50%。2019年在学校职称评定工作中,有10位青年学者被聘为副高职称,其中有4位是我校培养的已出站博士后,占全校新聘岗位副高人数的40%。目前,学校博士后陆续出站,已出站博士后受到用人单位热烈欢迎。截止到2018年4月,我校已出站博士后分别被北京印刷学院、北京城市学院、华东政法大学、北京电影学院、北京物资学院、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北京教育学院、北京开放大学等高校录用,出站博士后就业率100%。
2017年3月,根据学校领导指示,工作站向全国博管会和北京市人社局递交了独立招收和培养博士后的申请书及支撑材料。2017年10月,全国博管会正式下文北京市人社局,工作站获得独立招收和培养博士后资格。据悉,在北京市属博士后设站单位,仅有两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获得独立招收和培养博士后资格,我校工作站是其中之一。
设站以来,学校博士后工作两次获得上级主管部门奖励,被上级领导誉为北京市博士后工作的一面旗帜。2016年7月,在北京市属设站单位博士后管理人员培训班上,北京市人社局特邀我校在站博士后王艳作大会专题发言;2016年9月,在全国博士后管理人员培训班上,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特邀我校博士后工作原负责人常红利作大会专题发言,介绍博士后工作经验。
三、“十三五”期间博士后事业发展规划
“十三五”期间,工作站继续以“心高梦远、脚踏实地,以人为本、真情关爱,诚信负责、知行合一”为价值理念,重点做好五个方面工作:第一,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在条件成熟的高新技术企业设立博士后科研创新实践基地;第二,鼓励和支持在站博士后参与学校重点学科、重大专项、前沿技术和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加强对在站博士后科研成果支持、奖励工作力度;第三,强化学校各二级学院专家学术委员会在博士后进站遴选、中期考核、出站评定中的作用,支持博士后合作导师在博士后招收、培养、考核、管理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第四,建立以科研计划书为主要内容的培养制度,完善以创新性科研成果为核心评价标准的博士后绩效考核评价体系;第五,以博士后合作导师为核心,鼓励和支持研究院、学校各二级学院围绕博士后组建科研创新团队。
牢记总理嘱托,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博士后制度是改革开放的产物,要在深化改革中实现更好发展。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思路,以提高博士后研究人员培养质量为核心,构建符合青年人才成长规律的管理制度。完善评估机制和创新创业激励政策,资助创业孵化和科技成果转化。着力营造有利于尊重人才、尊重创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氛围。广大博士后导师要奖掖后学、甘为人梯,为国家未来发展培育更多人才种子。
——李克强